本网讯(王进路)9月24日,山西应县五项团体标准专家审查会在应县工业产业融合发展中心顺利召开。通过对五项团体标准(送审稿)的专业审查,会议为应县高端陶瓷、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产业链注入标准化动能,从源头夯实产业质量基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
本次审查会专家组覆盖监管、行业、基层等多个领域,确保审查工作兼具专业性、权威性与实践性,为产业链质量把控提供多元视角支撑。此次审查的五项团体标准,精准聚焦应县特色优势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包括规范日用陶瓷低碳生产的《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日用陶瓷》,定义地方陶瓷品质标杆的《应县骨质瓷器》,以及守护绿色食品特色的《应县小石口紫皮大蒜》《应县富硒小米》《应县凉粉》,形成了覆盖陶瓷、杂粮、特色小吃的产业链标准体系雏形。
会上,标准起草单位详细阐述了五项标准的起草背景—— 针对当前产业链中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技术指标不统一、绿色低碳转型缺乏依据等问题,结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制定标准;同时全面介绍了标准核心内容,涵盖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测方法、低碳要求等关键维度。与会专家围绕标准(送审稿)展开深度研讨,从产业链质量提升的角度出发,对编制说明的完整性、技术指标的科学性、内容与产业实际的适配性等进行严格审议,针对标准中可能影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产品质量稳定性的细节问题,提出大量建设性修改意见,为标准优化指明方向。
经过严谨审议,专家组一致认为,五项团体标准(送审稿)结构基本合理、内容较为全面,不仅能够填补应县部分特色产业质量标准空白,更能为高端陶瓷、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各环节提供明确的质量遵循,对规范产业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强化产业链质量管控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明确要求起草单位根据审查意见,尽快对标准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符合产业链质量发展需求的报批稿,推动标准早日落地实施。
此次团体标准审查会的召开,是应县以标准赋能“质量强链” 的关键一步,为五项标准的完善与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应县陶瓷、小杂粮产业链开展标准帮扶的具体实践,此举将推动团体标准精准嵌入产业链各环节,通过标准化手段打通质量提升 “堵点”、衔接产业链 “断点”,助力应县特色产业构建 “标准统一、质量可控、竞争力强” 的现代化产业链,为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